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大□ 环境下中国制造业的反思
发布日期:2014-1-25 浏览次数: 作者:凯莎工业 来源:http://www.thedesignoblog.com
无论是从︻工业增加值指标,还是从经常贸易账户余额来看,美欧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推行的“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未来六年美国工业竞争力将持续上升,每年将从其他出口大国“夺取”700亿到1150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却出现令人忧虑的迹象。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1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荣枯分界线之下,而产能过剩问题在近些年更是一直困扰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何在?
应当看到,在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中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目前的产业转移压力主要来自于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关系不∮明显。因此,“再工业化”中出现的制造业回流发达市场,对中国虽会有一些影╲响,但总体冲击程度有限。此外,就中◥低端环节而言,中国除了◢人力成本较低以外,还在产品供应链等方面具有优势,国内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对外资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及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等因素影响,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同比下∩降3.7%,但2013年迅速扭转跌势实现了4.8%的增长,全球对华投资的总体趋势尚未♂扭转。
但需要警惕的是,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谁为主导虽然▽尚未有定论,但“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合,将可能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抢占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导∑新型装备、新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成为未来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红利的主要受益者,这将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
一方面,从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来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追赶乃至在规模上超越主要发达国家的过程,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仍々处于产业中低端水平,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有待提升。从国内来〒看,2012年入围中国500强的272家制造业企业利润占比仅为25.04%;从国际来看,我国制造业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业与知名品牌,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份额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从研发投入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亦面临较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规模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0.6%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1.6%,但与美欧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在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50的企业中有18家为美国企业。预计美国2012年的工⌒业研发经费将达2730亿美元,即使扣除美国企业在境外的相关投资,也将超过中国的研发总额。美欧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研发优势使其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其借此在各种技术指标上设定的所㊣ 谓“国际标准”,更是对我ξ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形成较大挑战。
挑战与机遇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也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
首先,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流水线、集中化机器大生产的全新生产方ζ 式,生产要素、组织模式乃至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将出现重大变化。这对我国进一步推进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重要启示。未来在继续坚持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々式转变的同时,应将转型的对象从生产要素结构进一步扩展至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等领域,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攻方向,更强调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个人、城乡、区域间的利益关系,国民公平待遇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反思过度“去工业化”、推动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再工业化”并非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现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虽然顺应需求变化,并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产业过度集中于原材料及加工制造中低端环节等问题,也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八ω 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进程中,应充分汲取发达国家过度“去工业化”及∏发展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业务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的经验教训,借鉴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发展大势的政策措施,根ㄨ据不同类型行业的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推进结构优化升级,重点通过¤突破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如今主要经济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主导产业和战ぷ略性新兴产业ㄨ的控制权方面,“再工业化”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中国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确立为发展重点。未来应以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在工业革命↓制高点与市场先机的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未来六年美国工业竞争力将持续上升,每年将从其他出口大国“夺取”700亿到1150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却出现令人忧虑的迹象。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1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荣枯分界线之下,而产能过剩问题在近些年更是一直困扰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何在?
应当看到,在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中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目前的产业转移压力主要来自于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关系不∮明显。因此,“再工业化”中出现的制造业回流发达市场,对中国虽会有一些影╲响,但总体冲击程度有限。此外,就中◥低端环节而言,中国除了◢人力成本较低以外,还在产品供应链等方面具有优势,国内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对外资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及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等因素影响,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同比下∩降3.7%,但2013年迅速扭转跌势实现了4.8%的增长,全球对华投资的总体趋势尚未♂扭转。
但需要警惕的是,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谁为主导虽然▽尚未有定论,但“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合,将可能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抢占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导∑新型装备、新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成为未来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红利的主要受益者,这将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
一方面,从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来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追赶乃至在规模上超越主要发达国家的过程,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仍々处于产业中低端水平,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有待提升。从国内来〒看,2012年入围中国500强的272家制造业企业利润占比仅为25.04%;从国际来看,我国制造业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业与知名品牌,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份额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从研发投入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亦面临较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规模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0.6%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1.6%,但与美欧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在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50的企业中有18家为美国企业。预计美国2012年的工⌒业研发经费将达2730亿美元,即使扣除美国企业在境外的相关投资,也将超过中国的研发总额。美欧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研发优势使其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其借此在各种技术指标上设定的所㊣ 谓“国际标准”,更是对我ξ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形成较大挑战。
挑战与机遇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也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
首先,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流水线、集中化机器大生产的全新生产方ζ 式,生产要素、组织模式乃至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将出现重大变化。这对我国进一步推进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重要启示。未来在继续坚持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々式转变的同时,应将转型的对象从生产要素结构进一步扩展至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等领域,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攻方向,更强调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个人、城乡、区域间的利益关系,国民公平待遇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反思过度“去工业化”、推动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再工业化”并非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现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虽然顺应需求变化,并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产业过度集中于原材料及加工制造中低端环节等问题,也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八ω 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进程中,应充分汲取发达国家过度“去工业化”及∏发展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业务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的经验教训,借鉴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发展大势的政策措施,根ㄨ据不同类型行业的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推进结构优化升级,重点通过¤突破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如今主要经济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主导产业和战ぷ略性新兴产业ㄨ的控制权方面,“再工业化”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中国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确立为发展重点。未来应以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在工业革命↓制高点与市场先机的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